發布日期:2019-09-12 09:38:40 作者:舒康醫療器械
醫藥網8月12日訊 據EvaluateMedTech預測,到2020年,全年醫療器械市場將達4775億美元。盡管市場餡餅令人垂涎,但不得不承認,現今全球醫械市場仍然由幾家國際性大公司主導。
2019年年中,醫械領域的大公司陸續發布2018/2019財年年報,為此動脈網在Medical Design&Outsourcing發布的醫療器械公司TOP100榜單上進行精簡,取排名前8的公司制成醫械八強榜與其做交叉比對。
值得一提的,縱觀這8家的企業的發展歷程,會發現大多遵循技術起家、擴大市場、并購轉型的發展模式。通過梳理這八家企業在資本市場的活動,我們也試圖回答為什么醫械巨頭到發展后期都無一例外成了“購物狂”。
由動脈網據各公司2018財年年報整理
巨頭們都在買些什么
從2017/2018財年到2018/2019財年,榜單中的不少巨頭都或多或少經歷了業務調整(如鞏固原主營業務、剝離副業等等),營收相比上一財年甚至年初預期出現了變動。而這些變化可以在巨頭們2018年至今的商業活動中窺見一斑。
美敦力
•醫械龍頭,蟬聯榜首
即便美敦力近日在業務上有所剝離,在2017年到2019年間,公司仍是以并購為重的。從幾起并購業務來看,一方面,美敦力依然注重骨科與外科領域的業務,并通過收購加以鞏固;另一方面,美敦力進軍手術機器人的趨勢已經非常明朗。
強生
•進軍AI醫療+手術機器人
自2017開始,強生就在不斷擴充對醫療器械公司的并購清單。到2019年初,強生共完成了9筆收購,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以34億美元收購外科手術機器人公司Auris Health。雖然Auris目前商業化的產品還只能應用于肺癌,但是強生收購的主要目的是為之前收購的Orthotaxy骨科輔助手術機器人做補充。
在強化器械板塊的同時,強生也正在加速剝離其他業務,開始器械“大甩賣”。
自2017年開始,強生先后宣布停止運營并退出 Animas胰島素泵業務、Codman神經外科手術業務。到目前為止,強生剝離了診斷業務、心血管支架業務、糖尿病業務和滅菌消毒業務后,其器械業務板塊停留在了骨科、外科、眼科方面,并重點發展手術機器人技術。
以上舉措不難看出強生器械進軍AI醫療器械特別是手術機器人領域的決心。
丹納赫
•生命科學領域成主要發力點
1969年,丹納赫的前身DMG房地產信托投資基金成立;1986年,公司改名丹納赫,通過并購一步步實現了戰略轉型。丹納赫的并購戰略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以財務為導向、以業務為導向、以平臺為導向和以提升行業影響力為導向。
需要特別提及的是,在第三階段的2004年,丹納赫通過收購Radiometer進入了醫療診斷領域。2005年,丹納赫收購Leica Microsystems進入生命科學領域。通過這兩次收購,丹納赫建立起了自己的醫療診斷平臺和生命科學平臺,準備好了日后高速增長的動力引擎,并圍繞這兩個版塊進行了一系列動作。
從1981到2019歷經47次收購的丹納赫即使在醫械巨頭中也可謂收購達人。特別是2019年對GE生命科學部門的生物制藥業務(BioPharma)的收購,不僅讓丹納赫股價大漲,也讓公司在2019年全年營收有望達到95億美元,這將促使生命科學平臺大幅超過醫療診斷平臺的營收,成為丹納赫最重要的業務平臺。
GE醫療
•剝離業務+并購公司,并行的發展戰略
相比GE醫療在收購方面的發力,其在剝離業務方面甚至更值得一提。2019年開年,丹納赫公司宣布將以214億美元收購 GE 生命科學部門的生物制藥業務(BioPharma)。該業務在2018年產生了約30億美元的收入。受到該消息的刺激,GE股票當天開盤漲了超過11%。
不管是被剝離的BioPharma業務,還是被保留的 Pharmaceutical Diagnostics 業務,兩者都是GE收購來的。比起GE的核心業務醫學診斷影像,生命科學領域的業務都是相當晚才并入GE醫療。因此,BioPharma 業務能夠跟丹納赫的生命科學業務強強聯合;而留下來的業務,可以為GE的影像設備繼續提供配套的造影劑和分子成像耗材。而GE醫療也因此在股票市場上受惠。
飛利浦
•數字健康時代到來
自2017年初以來,飛利浦進行了18次醫療技術收購,并在向醫療健康領域的技術供應商轉型。在2017年-2018年間,飛利浦的收購方向除了醫學影像科技外,還發力數字健康(如移動醫療App開發商、遠程家庭護理監控平臺等)、大數據醫療管理等綜合性醫療服務領域。
飛利浦在醫療健康方面的轉型有三個方面特征:第一,飛利浦逐步轉化整合產品線形成主題,這個轉型使得運作變得更整體化,更注重運作效率,去圍繞相關主題運營;第二,已減少其對非醫療保健業務的興趣,現在已經完全被業界認可為一個健康科技企業;第三,飛利浦從一個側重設備和硬件的廠商,轉化成一個在原有先進設備基礎上,針對病人的關護全程和疾病周期來形成解決方案的企業。
費森尤斯
•透析領域稱王的醫械巨頭
位于德國的費森尤斯歷史悠久,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5世紀。1912年,赫希藥房的老板兼藥劑師,愛德華·費森尤斯,正式成立了醫藥生產企業費森尤斯,主要負責生產特殊藥劑,如治療方案、血清試劑和鼻炎軟膏等。1933年至1934年間,到20世紀50年代,費森尤斯新建了靜脈注射用具的生產線。
從1966年起,公司的透析設備和透析器開始銷售至各國外廠商,并在這一領域占得可觀的市場份額。20世紀70年代,費森尤斯生產出全球第一臺容量平衡腔控制超濾的血液透析機,并以此為契機逐步發展。目前費森尤斯已是全球領先的透析產品和服務供應商。
從20世紀開始,費森尤斯也和其他醫械巨頭一樣走上并購的道路,除了收購可鞏固主業的透析公司外,還開始收購醫院等綜合醫療服務提供商,以為公司全面轉型做好準備。
西門子
•影像業務是營收主力,診斷業務潛力大
靠醫學成像設備發家的西門子醫療,其醫學影像部門的核心地位不言而喻。西門子醫療在戰略調整前,擁有影像診斷(包括超聲診斷)、先進治療和醫學診斷三大業務,其中影像業務的營收遠遠高于另外兩個部門。
在臨床治療方面,其2019年第一季度業績較2018年同期有所下降。西門子醫療主要聚焦于心血管和腫瘤領域的治療,但目前業務產品線并不多,考慮到“診療一體化”具有廣闊前景,其資金投入或將加大。
此外,西門子醫療通過巨額收購建立了醫學診斷產品線,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的醫學診斷公司,僅次于羅氏。醫學診斷業務營收雖不如影像龐大,但行業整體增長率可與之比肩。西門子醫療額外看重Atellica解決方案,表示將在2019年對其進行優化以降低成本。
卡地納
•低調的多元化巨頭
卡地納的業務由四大部分組成,一是大規模藥品供應和經銷業務部。二是醫療產品和服務部。三是醫藥技術和服務部。四是自動化和信息服務部。其中,醫藥和醫療器械的銷售仍然占到為它總營業額的95%以上。
于此同時,和眾多醫械巨頭的發展方式一樣,卡地納也是通過并購大量的企業而迅速成長的,而業務范圍之廣超過了眾多的以多元化著稱的公司。
通過并購,卡地納從單純的醫藥醫械批發商轉變成全行業的服務商,為產業鏈上各個環節提供“引發驚喜”的服務,并通過這種服務,開創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市場。
為什么巨頭都成了并購狂
縱觀醫械八強的發展歷史,會發現一次次規模、業務的擴張和數條戰略性發展方針同時貫穿并都繞不開并購這一舉措。
以美敦力為例,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美敦力完成了近100項并購交易,披露總規模超730億美元,其中的幾起并購還對美敦力的發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讓美敦力的舊有業務得到質的飛躍。
據此,我們可以梳理出醫療器械巨頭典型的發展路徑:
1.發展初期,公司大多以技術研發作為主要驅動力;
2.技術與產品成功落地后,公司開始實現市場營銷規?;?;
3.出于戰略考量,公司開啟了醫療器械巨頭的必走之路——并購??傮w來看,以技術驅動的醫療器械公司想要在行業稱王必經整合之路。
對于這些巨頭們而言,在歷經技術驅動的洗禮、自身業務發展成熟和市場規?;?,一方面會開始側重市場端,卻在研發方面則面臨“船大難掉頭”的局面。要想鞏固自己的地位,避免被中小型創新公司顛覆,并購成了傳統醫械巨頭們打破產品技術分割的直接手段。